敷贴与黑膏药从感性认识同是将药物作用于患者体表部位以治疗疾病,因此容易让人视为同一种治疗方法,两者容易被误判是一种剂型,因为涉及制剂方面的医政管理,医生不轻易涉足,一医院中医适宜技术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厘清两者的关系。
1敷贴与黑膏药发展史1.1敷贴
敷贴最早起源于鲜药的应用。正式的专门医家形成以前,劳动人民长期与自然接触中,对各种疾病是根据经验,利用身边的周围的植物等作为药物,随采随用,这些治疗各种疾病的草根、树皮可以肯定绝大多数为鲜品。从“神农尝百草”以来,鲜药用法大致分三类,其中常见捣烂外敷,其次是捣汁内服、外用及水煎服等。从民间到社会专门从事医疗的郎中,人们对药物需求量日益增多,面对某些急性病医生不能总是让患者自己去寻找天然鲜药作为治病的药物,为应对日常治病救人的需要,医生必备数种药物以满足临床,由于保鲜技术、霉变问题等当时技术不能解决,对常用药必须加工成干品以利于保存备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关于中药炮制的论述,即使绝大部分中药被加工成干品,但历代中医仍然保留鲜药应用于临床。马王堆汉墓出土《五十二病方》为我国现存最早医著,其所载方中,外用方就有70多首。中医外治方剂的起源,可上朔到茹毛饮血的远古时期;发展于汉、晋、唐、宋、元、明诸中古时期;成熟于明清。清温病学说形成与发展时期,又促进了鲜药的临床治疗,清末民初直至解放初期为鲜药应用鼎盛时期。60年代以来,随着门诊量剧增,药材保鲜技术落后,除个别边远山区仍保留用鲜药外敷或口服的习惯外,各大中城市中鲜药品种均以干品代之。工业化进程中各地相继成立制药企业,在城市敷贴疗法治病逐渐被药厂生产的成品药取代。近40年来,国外在透皮吸收给药制剂,即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方面进展迅速,从理论上、技术上、辅料上都取得很大进步近年来药源性疾病日显突出,中药药受到国内外医药界重视和青睐,特别是中医外治受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