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筋膜室综合征虽然不多见,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果未能早期诊断并有效治疗,Volkmann挛缩不可避免,将严重影响肢体功能。严重的移位骨折、大血肿、过紧的石膏或夹板,均可引起本症。病变发生在前臂软组织。正常情况下,前臂筋膜腔的室内压在1.06kPa(8mmHg)以下。如果筋膜室的容积突然减少(石膏、夹板、止血带等包扎过紧过久),或内容物突然增大(严重的移位骨折、严重的局部软组织损伤等),或大血管损伤,则可使筋膜室内压急剧上升,压迫肌肉和神经等组织,并依次压迫肌肉内的微循环、静脉、小动脉和大动脉。由于局部循环障碍,肌肉因缺血而产生类组胺物质,使毛细血管床扩大,渗透压大大增加,渗出大量血浆和液体,导致水肿,致室内压更为升高,形成缺血﹣水肿恶性循环。当缺血持续6~8小时以上,肌肉即可发生坏死,初期的病理变化为血液渗人肌肉内,白细胞浸润,肌纤维变性有空泡形成。病变进一步发展,出现纤维细胞增生和产生大量的胶原纤维,变性的肌纤维被胶原纤维代替,新生的胶原纤维收缩使肌肉挛缩,由于受累的是前臂屈肌群,所以最多见的是手指的屈曲挛缩畸形。附近的神经可被纤维组织挤压而失去其传导功能,最终则出现退行性病变,患肢遂有失神经支配现象。当肢体和筋膜室缺血时,如能及时阻断缺血﹣水肿恶性循环,而无严重功能障碍后遗症者,称筋膜室综合征;如已发展到肌肉坏死,经修复后,后遗肌肉挛缩和神经功能缺陷者,称Volkmann挛缩(缺血性挛缩)。本病是局部病症,故以局部症状和体征为主,严重者可影响全身,如大量肌组织坏死、坏死组织吸收后可致肾功能障碍、酸中毒等全身反应。前驱症状为局部患处的麻感和异样感,以及剧烈的疼痛,疼痛与损伤的程度不成比例,这是最早期的和最重要的症状,但因发生于损伤后,常将这种缺血性疼痛误认为是损伤性疼痛。同时还有手指发绀或苍白、发凉、发麻,指间关节不能被动拉直,紧接着由于静脉充血,前臂软组织肿胀,触诊可感到筋膜室内张力增高,手指取半屈曲位,主动伸屈运动受阻,被动做伸指运动可引起剧烈疼痛。此时尚属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阶段,如果能及时行有效的筋膜室切开减压,可阻滞病程进展,防止缺血性挛缩的发生。但是如果不及时处理,缺血将继续加重,一旦出现5“P”症状,即:①由疼痛转为无痛(painless);②苍白(palor)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③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④麻(paralysis);⑤无脉(pulselessness),即表示Volkmann挛缩已不可避免,即使行切开减压也不能改变缺血性挛缩的结果,即肘关节呈半屈位,手指和腕关节均呈屈曲僵硬状态,掌指关节过度伸直,手的功能丧失。根据外伤史、局部症状和体征,X线检查显示有上肢骨折,诊断一般可以确定,但关键是要认识其早期症状,即与损伤不符的剧烈疼痛和指关节被动伸直时的疼痛,筋膜间室触之张力增高,以便做出早期诊断,并及时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此症为肘部损伤的严重并发症,但是并非不可避免的,应高度重视并加预防。预防措施包括:①如骨折尚未复位,应及时复位;②骨折复位后,应该根据肢体状况决定肘关节固定在适当的屈曲角度;③骨折后或复位后,如关节仍极度肿胀,应及时行关节穿刺抽出积液和积血,或切开肘前凹与前臂屈侧的皮肤和深筋膜以求减压,切开后仅缝合皮肤或不缝合而行I期游离植皮术;④骨折的石膏固定应仅用后侧石膏托,以避免压迫前臂;⑤肱骨髀上骨折在复位后,必须嘱患者或家属将其患肢抬高,如有疼痛、肿胀剧烈、手指发紫或发白等情况,医院进行检查或必要的处理,如无异常,亦应在复位后24小时来院复诊;6应用小夹板做前臂固定者包扎不应过紧,应定期随访,并嘱咐抬高患肢,如有患肢剧烈疼痛、手指麻木或发紫、发白应即来院检查和处理。倘若患肢已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或一旦怀疑有本征发生之可能,应即施行以下措施:①解除石膏或其他外固定;②将肘关节的角度变为钝角,必要时亦可将关节伸直或改用骨牵引维持复位;③快速静脉输入甘露醇注射液;④静脉滴注肾上腺皮质激素;⑤经上述处理1~2小时后仍不见情况好转,或测得室内压在3.32kPa(25mmHg)以上,舒张压与室内压之差在1.33~3.99kPa(10~30mmHg),局部和肢端严重疼痛,以及被动伸屈指的张力增高及疼痛,都应立即手术治疗。手术切开肘前凹与前臂屈侧面的皮肤和深筋膜,以求彻底减压,并显露肱动脉,然后根据所发现的病理变化进行处理。已有明显坏死的肌肉,需予清除,不缝合深筋膜与肌筋膜,创面行植皮或延期缝合。晚期畸形多需手术治疗,如死肌切除术、肌腱延长术、肌腱移植术、游离肌肉移植术、神经剥离或移植术等。袖手天涯wc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anxiufang.com/ysty/6709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