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桡骨头半脱位(radialheadsubluxation,RHS),也称为“保姆肘”、“牵拉肘”和“环状韧带移位”,是儿童所独有的常见肘部损伤。诊断通常显而易见,患儿有典型的损伤机制而体格检查无局灶性发现时尤其如此。这种移位一般容易复位。
//发病机制//
损伤机制通常为肘关节处于伸展位时,旋前的前臂受到轴向牵拉。桡骨远端突然受到牵拉时,一部分环状韧带滑到桡骨头上,并滑入桡肱关节,被卡在关节中。环状韧带移位导致患者出现症状。到5岁时,环状韧带就已变得厚且牢固,不太可能撕裂或移位。
//病史//
主诉通常是儿童不使用受累的手臂。典型的病史是在伸肘且前臂旋前时牵拉前臂。常见情况是父母或照料者抓住儿童的手臂以防儿童跌倒或挣脱。儿童玩耍时或前臂被提着“荡秋千”时也可发生RHS。
约有50%的病例有典型的“牵拉伤”病史。其他机制包括摔倒时肘部触地、肘关节受到轻微的直接损伤或手臂扭转动作。在年龄小于6个月的儿童中,损伤通常涉及在床上翻转,导致受累前臂卡在身体下面,从而造成纵向牵拉。
//体格检查//
RHS的患儿可能会将受伤的手臂贴近身体,同时前臂旋前并使肘部完全伸直或轻度屈曲。患儿基本上没有不适,除非试图活动肘部,桡骨头的前外侧面可能有轻度压痛。但是,肱骨远端及尺骨通常没有压痛及肿胀。如果患儿允许检查,则可见肘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正常。前臂即使是轻度旋后,也几乎一定会出现疼痛。
//处理:手法复位//
1.过度旋前方法:在使用过度旋前法时,检查者一手在患儿肘部托住其手臂,并用一根手指对桡骨头适度施压。另一只手抓住患儿前臂的远端并将前臂过度旋前。复位成功时,放在桡骨头处的手指可感到弹响。
2.旋后/屈曲方法:在使用旋后/屈曲法时,检查者一手在患儿肘部托住其手臂,并用一根手指对桡骨头适度施压。另一只手握住患儿远端前臂,然后轻轻牵拉。在保持牵拉的同时,检查者将患儿前臂充分旋后,然后再完全屈曲肘部,动作需一气呵成。复位成功时,放在桡骨头处的手指可感到弹响,或检查者会听到啪的一声。
专家推荐
↓↓↓
图片源自网络
文章仅供参考和学习分享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