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比别人吃的少,总是腹胀如鼓,是因为肝脾

鼓胀是因肝脾受伤,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症状,四大难症之一。

中医文献中的“水蛊”、“蛊胀”、“单腹胀”、“蜘蛛蛊”,皆属积聚的范畴。

文献简介

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水胀篇》“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腹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较详细地描述了鼓胀的特征。

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有心水、肝水、脾、肺、肾水的论述,认为与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不但提出了“水蛊”的病名,还首次提出放腹水的治法。载:“若唯腹大,下法不去,便针脐下二寸入数分,令水出,孔合,须腹减乃止。

《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鼓胀的病因与寄生虫有关。(血吸虫、痨虫)

金元以后,对本病的认识更加深入,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明·李挺《医学入门·鼓胀》“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对鼓胀的病理过程及治法有精辟的认识。

明·张景岳在病因方面指出“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鼓。”

如何引起的

总之,鼓胀由情志所伤、酒食不节、劳欲过度、脾虚食积、血吸虫感染、黄疸、积聚变迁等病因引起,其病机主要是肝脾肾功能失常,导致气滞、血瘀、水饮互结于腹内,以至腹部日渐胀大。初起重在肝脾,肝气淤滞,脾运化失常是形成鼓胀的基本病理,又因肝脾肾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肝脾病变日久累及于肾,肾之气化失常,不能化水液,致水湿内停,是鼓胀加重的主要因素,三者关系如下:

如何诊断

()病史:询问询问有无情志损伤,酒食不节,劳欲过度史,有无黄疸、积聚及血吸虫感染史等。

(2)初起脘腹作胀,腹膨大,食后尤甚,叩之呈鼓音或移动性浊音。继则腹部胀满高于胸部,重者腹壁青筋暴露,脐孔突出。

(3)常伴乏力、纳呆、尿少、出血倾向等。可见面色萎黄、黄疸、肝掌、蜘蛛痣。

辨证论治

偏于气滞,兼次症常有两胁胀满,善太息,嗳气,或得矢气后腹胀稍缓,口苦等。

偏于血瘀,兼次症常有四肢消瘦,腹壁脉络显露,胁下或腹部痞块,面色黧黑,面颊、胸臂血痣或血缕,肌肤甲错不润,手掌赤痕,唇及爪甲色黯,舌边尖瘀点、瘀斑等。

偏于水停,兼次症常有腹胀之形如囊裹水,或腹中有振水音,周身困乏无力,溲少便溏,或有下肢浮肿等。腹部膨隆,脐突皮光,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为“气鼓”。

胀病日久,腹部胀满.青筋暴露,内有徵积,按之胀满疼痛,而颈胸部可见赤丝血缕,为“血鼓”。腹部胀大,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为“水鼓”。

偏于脾气虚,兼次症常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不馨,舌淡等

偏于气阴两虚,兼次症除脾气虚症外,还可见口干不欲饮,知饥而不能纳,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体瘦而少津等。

偏于脾阳虚,兼次症常有面色苍黄,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体胖等。

偏脾肾阳虚,兼次症除有脾阳虚症外,还可见腰膝冷痛,男子阴囊湿冷,阳痿早泄,女子月经先期,量少色淡等。

偏于肝肾阴虚,兼次症常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烦少寐,颧赤烘热,两鼻衄血,舌红少苔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anxiufang.com/zcsyx/67034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