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中的放血疗法

治疗白癜风的好方法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2653.html

放血疗法是指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刺破穴位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内蕴之热毒,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镇吐止泻、通经活络之功效。

放血疗法可治多病,其实在临床应用亦常广泛。

一、历史沿革

中医的放血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

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

《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

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

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现在的一次性点刺针更适合临床应用和百姓大众的自我治疗方式。

杨继洲《针灸大成》较详细地记载了针刺放血的病案;叶天士用本疗法治愈喉科疾病;赵学敏和吴尚先收集了许多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理瀹骈文》中。

二、出血量

1.根据患者体质而定强壮者出血量可稍多,瘦弱者出血量宜少。

2.根据病证特点而定病程短、病情轻、病邪浅者放血宜少,反之则放血可稍多。如治癫狂,往往刺血量较大;治疗新发的热病,出血量就很少。

3.根据刺血部位而定刺四肢的井穴,一般出血量少;刺血络及静脉,往往出血量较大。

4.根据刺血季节而定秋冬之季,人之阳气深藏,治宜通达,故针刺宜深,放血稍多;夏季则放血量很少。

三、注意事项

1.首先给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2.放血针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针刺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划割血管时,划破即可,切不可割断血管。

4.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过2次。一般1~3次为1个疗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压迫止血。

5.如本疗法仅为对证急救应用,待病情缓解后,要进行全面的检查与治疗,切不可滥用放血疗法。

四、常见疾病的放血疗法1.中暑

曲泽、委中、太阳。

对于曲泽、委中,操作时采用点刺静脉法,每穴放血约10mL,也可加用拔罐法以助泻热。在点刺双侧太阳时,使每穴出血2~5mL。

2.咽喉肿痛

少商、商阳。

采用点刺穴位法,使每穴出血10~20滴。

3.陈旧性软组织损伤

局部阿是穴。

采用散刺法连续10~20针,并加火罐拔吸,出血10~20mL。

4.腰肌劳损

委中。

点刺委中穴位或及其附近血络,并加拔火罐,使每侧出血10~20mL。

5.目赤肿痛

太阳、攒竹、耳尖。

点刺双侧太阳,每穴出血2~5mL;在点刺耳尖时,每穴应挤出血液10~20滴。

6.毒蛇咬伤

伤口及其周围。

采用散刺法连续快速刺20针以上,并加用闪罐法将局部毒液和血液一同拔出。

7.偏头痛

以太阳为主穴。前额痛加攒竹或印堂,后头痛加委中或大椎,侧头痛加耳尖或率谷,巅顶痛加百会。

点刺双侧太阳,每穴出血2~5mL,若出血量小,可加用拔罐。在点刺双侧攒竹或印堂时,每穴挤出血液8~10滴。在点刺委中时,若委中附近出现瘀曲的小络脉,可按照“宁失其穴,勿失其络”的原则,直接点刺血络,并可加用拔罐,以利出血而提高疗效,每处可出血5~10mL。在点刺大椎时,点刺后应立即用大号玻璃罐拔吸,一般出血2~5mL。在点刺耳尖或率谷时,每穴应挤出血液10~20滴。同样,在点刺百会时,也以挤出血液10~20滴为宜。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anxiufang.com/ysty/67027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