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医考年4月25日临床执业

骨折概论

成因

1.直接暴力直接撞击

.间接暴力如手掌着地导致桡骨远端骨折、肱骨髁上骨折

3.积累性劳损(疲劳性骨折)如远距离行军易致第、3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称为疲劳性骨折。

4.病理因素:骨骼疾病,如骨髓炎、骨肿瘤导致骨质破坏,受轻微外力即发生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

分类

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1.根据骨折处皮肤、筋膜的完整性分类

(1)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筋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筋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类

(1)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部分中断,按其形态又可分为:

1)裂缝骨折:骨质出现裂隙,无移位

)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折而不断

()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全部中断

1)横形骨折

)斜形骨折:不稳定

3)螺旋形骨折:不稳定

4)粉碎性骨折:骨质碎裂成三块以上。不稳定。

5)嵌插骨折:多见于干骺端骨折

6)压缩性骨折:多见于松质骨,如脊椎骨和跟骨

7)凹陷性骨折:多见于颅骨。

8)骨骺损伤:经过骨骺的骨折。

3.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性骨折在生理外力作用下,骨折端不易发生移位的骨折,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横形骨折、嵌插骨折、压缩性骨折等。

分(裂缝)支(青枝)很(横行)差(嵌插)呀(压缩)

()不稳定性骨折骨折端易发生移位的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骨折的全身表现

1.休克主要原因是出血,骨盆骨折、股骨骨折和多发性骨折容易发生。

.发热骨折后一般体温正常,出血量较大的骨折可出现低热,但一般不超过38℃。

开放性骨折病人出现高热时,应考虑感染的可能。

骨折的局部表现

特有体征:

(1)畸形

()异常活动:反常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

骨折的检查

1.肌力

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不动

级:肢体在床面上能水平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不重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不阻

4级:能作抵抗阻力动作,但不完全。不全

5级:正常肌力。

辅助检查

1.骨折的X线检查首选

.骨盆及脊柱等部位的骨折常需要结合CT及MRI检查

股骨头坏死,膝关节韧带损伤,伴有脊髓损伤首选:MRI。

腰椎间盘突出首选:CT。

所有骨折,脱位首选:X线。

骨折的并发症

(一)早期并发症

1.休克

.脂肪栓塞综合征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

5.骨筋膜室综合征

(二)晚期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

.压疮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感染

5.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

6.创伤性关节炎

7.关节僵硬

8.急性骨萎缩

9.缺血性骨坏死

10.缺血性肌挛缩

(一)早期并发症

1.休克大出血或重要器官损伤所致。

如:开放性股骨骨折密切观察的并发症:休克,

骨盆骨折和股骨骨折常见。

.脂肪栓塞

(1)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

()创伤的应激作用使正常血液中的乳糜微粒失去乳化稳定性。

主要引起肺栓塞。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1)肝、脾破裂

()肺损伤

(3)膀胱和尿道损伤

(4)直肠损伤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

(1)重要血管损伤: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肱动脉损伤

股骨髁上骨折骨折→腘动脉损伤

胫骨上段骨折→胫前或胫后动脉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极易损伤

紧贴肱骨行走的桡神经

5.骨筋膜室综合征: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早期

()缺血性肌挛缩(属晚期并发症)最严重并发症之一。

(3)坏疽: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循环,还可致休克、心律不齐和急性肾衰竭。

四个体征可确诊:

患肢感觉异常;被动牵拉受累肌肉出现疼痛;肌肉主动屈曲时出现疼痛;筋膜室即肌腹处有压痛。筋膜室压力30mmHg,应及时切开减压手术。

(二)晚期并发症与早期鉴别

1.坠积性肺炎

.压疮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感染

5.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

6.创伤性关节炎

7.关节僵硬

8.急性骨萎缩

9.缺血性骨坏死

10.缺血性肌挛缩

1.坠积性肺炎:长期卧床病人

.压疮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感染骨外露最易发生感染。

5.损伤性骨化又称骨化性肌炎。关节扭伤、脱位或关节附近骨折,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血肿容易诱发。

特别多见于肘关节,如肱骨髁上骨折

6.创伤性关节炎:如胫骨平台骨折。

7.关节僵硬这是骨折和关节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

8.急性骨萎缩

9.缺血性骨坏死股骨颈骨折(头下型)股骨头缺血坏死、腕舟状骨骨折后近侧骨折段缺血性坏死。

10.缺血性肌挛缩是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

脂肪栓塞----下肢静脉血栓

血管神经损伤--损伤性骨化,创伤性关节炎、急性骨萎缩

肺损伤----坠积性肺炎

骨筋膜室综合症----缺血性肌痉挛

骨折和关节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关节僵硬;

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缺血性肌挛缩;

骨折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骨筋膜室综合征;

关节内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创伤性关节炎。(如胫骨平台骨折)

骨折愈合的分期

1.血肿炎症机化期伤后6-8小时,出血、坏死,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纤维连接周完成。

.原始骨痂形成期3-6个月。

3.骨痂改造塑形期经破骨和成骨细胞的侵入,完成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替代过程。这一过程约需1~年。

总结

周血肿机化成,3到6月原始痂,1到年全愈合。

血肿炎症机化期:6-8小时无菌性炎症。纤维连接周

原始骨痂形成期:3-6个月。形成新骨。

骨痂改造塑形期:1-年。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相结合。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①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②局部无异常活动;

③X线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已模糊;④(九版删除)拆除外固定后,如为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物持续达1分钟;如为下肢不扶拐能在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连续观察周骨折处不变形。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一)全身因素

1.年龄

.健康状况

(二)局部因素

(1)血供:这是影响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

如胫骨干中、下1/3骨折,股骨颈头下型骨折

()软组织嵌入

导致骨不连

(三)治疗方法的影响

1.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可损伤局部软组织和骨外膜,不利于骨折愈合,应予避免。

.切开复位:优点:解剖复位,缺点:影响骨折段血供,可能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3.开放性骨折清创时,过多地摘除碎骨片

4.骨折行持续骨牵引治疗时,牵引力过大

5.骨折固定不牢固

6.过早和不恰当的功能锻炼

骨折的治疗原则

(一)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折的治疗有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康复治疗。

1.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首要)

.固定(关键)

3.康复治疗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保证

(二)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端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功能复位标准

(1)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3)成角移位:

前后成角可自行矫正。

向侧方成角必须完全复位。

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

(4)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

(三)复位方法

无血管神经损伤,首选手法复位外固定;

有血管神经损伤、开放骨折首选手术复位内固定。

骨折的急救处理

1.抢救休克

.包扎伤口(不是彻底清创)止血带最长1小时,松1-分钟。缓慢松止血带

3.妥善固定

4.迅速转运

开放性骨折的处理

1.一般认为在伤后6~8小时内清创

.从浅至深,清除异物

3.游离的骨片,无论大小均应去除。

4.生理盐水、0.1%活力碘浸泡、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生理盐水再次冲刺。

5.超过伤后6~8小时者,不宜应用内固定

6.用引流管,置于创口内最深处,接负压,于4~48小时后拔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anxiufang.com/ysty/67097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