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牵拉肩根据伤因命名,多为家长或他人过度牵拉小儿手部引起。其损伤机制一般认为是小儿肱二头短头肌腱滑脱所致。牵拉肩是小儿特有的一种肩关节损伤,有典型的牵拉致伤史.疼痛哭闹,伤肢下垂,不能上举及伸手拿物,拒绝他人触动伤肢,肩关节前外侧压痛,局部无崎形及肿胀,x线检查无异常。其发病率仅次于桡骨小头半脱位。
临床医生接诊类似幼儿患者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骨骼发育尚不完全的特殊性,要详细询问病史,如有无被牵拉、跌倒等,当患儿出现不用手取物甚至拒绝触摸等情况时,排除肩关节及腕关节疾病后应考虑到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或者牵拉肘合并牵拉肩。治疗时必须一次手法复位成功。
治疗方法:以右侧为例,术者位于伤肢同侧前方,左手压住挠骨小头外上方,右手拉着前臂远端,缓缓牵引作旋前旋后屈肘如指下有挠骨小头复位传导音时继续用左手压肩右手握住肘关节在牵引下直举上臂,闻及入臼声后停止手法(手法一次完成,不要作分解复位)。
临床体会:小儿肱骨头及肩关节周围韧带关节囊发育尚未完善,骨骺端与骨干直径几乎相等,韧带及关节囊附着点松驰,前下方尤为明显。当肩关节在外展后伸位牵拉过程中,肱骨头向前下方移动,关节间隙增大,负压增高,将松驰的部份关节囊吸入关节孟内,同时肩周韧带肌腱也因牵拉而有不同程度的扭错绞锁规象,这种解剖学上的徽细交化,称为“牵拉肩”、因此本病的手法复位作用机制在于应用牵引使肩关节间隙增大,滑膜紧张嵌顿解除,同时亦可使扭错绞锁的肩周韧带肌腱复原,然后直举上臂使肱骨头向关节腔后方滑动而复位。
本病与桡骨小头半脱位症状相似容易混淆,一般而言,以压痛点及功能受限的部位即可确诊,但该病多为幼儿,主诉不明确,体检不合作,倘若为牵拉肘合并牵拉肩时则更难确诊。因此笔者总结了在排除骨折的前提下,使用牵引前臂旋前旋后,屈肘压肩,抬举上臂的复合式手法,把复位牵拉肘与牵拉肩的手法联合使用,具有双重作用。既可在手法过程中根据入臼声和功能恢复情况鉴别诊断,又可使牵拉肩、牵拉肘得到满意复位,实为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桡骨小头半脱位如未能及时复位,随着时间拖延,桡骨头处会发生创伤性水肿,这种情况下不易复位,并且复位后易再脱位。
复位成功后需诱导患儿活动,观察患肢上举过肩及取拾玩具等动作,如果患儿迟迟不敢活动,应该重新检查诊断或请相关科室医师会诊,以防其他疾病漏误诊。
但对于极少数常规手法不能有效复位者,我们称之为难复性桡骨小头半脱位,该病常被误诊为肘部软组织挫伤。临床实践中为避免因误诊而延误治疗,增加患儿的痛苦,我们常用“纵压提按旋转法”治疗难复性桡骨小头半脱位。现报告如下。
治疗方法:将患儿患肢置于屈肘90°位,用一手握住患肢腕部,另一手把持患肢肘部并用食指及拇指轻压在桡骨小头的前侧及后外侧处,将前臂略牵引后向肘部纵向挤压并旋前旋后,同时压在桡骨小头前侧及后外侧处的食指及拇指作适当的前后提按,快速屈伸肘关节,反复数次,如图1。这时大部分患儿均有桡骨小头复位的弹响感觉出现,但也有个别无复位的弹响感觉,此时我们可以让患儿休息片刻,观察其患肢活动情况,如可自主活动即复位成功。复位后肘部及前臂症状立即消失,可活动自如,提示复位成功。如未复位,则再行2次复位。复位后用三角巾悬吊一周。以利损伤的环状韧带修复,防止再次脱位。嘱家长勿再过度牵拉患手。
本法根据脱位机制和逆创伤机制复位原则,通过轻柔地牵引前臂后纵向推压并前后旋转前臂,使嵌顿的环状韧带及滑膜从关节间隙中松解,减低桡侧副韧带张力,消除桡骨小头回复的障碍,同时在桡骨小头处作适当的前后提按并屈伸肘关节,纠正桡骨小头的前后移位,使桡骨小头复位。
另外,牵拉肩需与肩关节脱位相鉴别:牵拉肩(肱二头肌短头肌腱滑脱症)无肩关节脱位的典型“方肩”畸形,无关节盂空虚的体征,旋肩关节复位术多不能缓解症状。本病患侧肘部可贴同侧胸壁上,被动活动患手可触摸列对侧肩峰,X线检查肩骨关节结构无异常。
曹氏整脊正骨,
以提高国民脊柱健康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