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失去对方,而选择无底线地卑微付出?
担心再次受伤,无法好好享受当下的甜蜜?
担心再次被抛弃,从来不敢轻易交付真心?
忍不住寻找对方早已变心的细节或证据?
明知对方不是对的人,却没有勇气先放手?
其实,我们在亲密关系遇到的问题,90%都源于童年未得到解决的创伤。
卑微付出、怕被抛弃、为爱妥协、自我价值感低、因失恋或离婚而挫败……每种关系模式的背后都隐藏着原生家庭的烙印。
亲密关系是自我觉察、修复创伤的一面镜子,它能够袒露我们的真实脆弱,映射出未被满足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及时觉察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疗愈童年创伤呢?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思考:
「父系和母系系统」
荣格认为,那些保留在我们无意识中的创伤未得到解决,它们就会像“命运”一般重现于我们的生命中。弗洛伊德认为,创伤再现,或者说“强迫性重复”是对未处理好的事件的无意识重演。当我们心理成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发现:家族的一些问题或情结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作为家族中的成员,我们在面对整个家族情结时,通常会产生一种无力感。这种创伤通过各种方式一代一代复制传递:比如先辈离婚,后代子女也容易离婚;先辈婚姻模式是女人强悍、男人无能,后代子女的婚姻也是这样。重复的呈现还可以是这样:父母在不幸的婚姻里憋屈了一辈子没敢离婚,而子女为了实现先辈愿望,稍微遇到一点不如意的事情就选择离婚。我们身边可能正上演着这样的剧情:父亲出轨,与母亲离婚,母亲经常在女儿面前埋怨父亲和第三者,诉说着自己如何辛苦抚育女儿,如何牺牲自己维系家庭。女儿长大后往往会因为内疚而牺牲自己的幸福,替母亲去报复父亲——破坏父亲现在的婚姻,甚至无意识地折磨自己的老公或者毁掉自己女儿的婚姻。强迫性重复的悲剧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上演下去,永无止境。一般来说,我们很容易和父母形成同样的自我认同: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通常也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比如一个父亲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儿子长大后也会认为自己软弱无能,而且觉得这是正常的;如果一个母亲的私生活混乱,那么她的女儿长大以后也容易成为私生活随便的人,甚至潜意识觉得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海灵格通过数十年的实证研究发现,一个家族所经历的创伤事件,比如先辈早亡、犯罪或自杀等,会对后代家庭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辈所经历的创伤会构成家族意识,进而影响着对父母辈的教养方式,而父母辈也会无意识地将这种教养方式传递下去。这种重复背后的机制是一种无意识的忠诚和认同,也是一种盲目的爱。我们可能误以为问题的根源来自自身的经历,从而感到无助、无力。我们需要明白,生命中的有些苦痛并不是源自自身,而是与父辈,甚至祖辈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正遭受的很多痛苦都是无意识地从他们那里承接来的。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并看见创伤的源头,这种长期固化的创伤模式才能被打破,困扰我们的心结也才能被解开。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不是我们的父亲,也不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只是我们自己。明确这一点,可以协助我们从家族的悲剧命运中走出来。「原生家庭环境」
近年来,原生家庭对婚姻质量的影响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