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骨宝典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刘胜

病例资料

患儿男性,11岁,左肘部损伤,肿胀疼痛,畸形,活动受限,伤后3小时就诊,照片提示:左肱骨髁上骨折。给予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照片复查骨折复位良好,固定可靠。

复位前

复位后

正骨视频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刘胜

正骨视频

骨伤夜话

游大夫工作室

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以儿童最多见,多发年龄为5—12岁,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30—40%,其中伸直型的占90%左右。当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时,容易引起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虽然各种治疗方法都有改进或提高,使危害严重的缺血性肌挛缩已经明显减少,但仍不断有发生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仍然较高,治疗时必须加以注意。

左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骨折远端向后移位,同时存在旋转和侧方移位。新鲜的损伤局部肿胀不严重张力不大,比较容易手法复位,两三天后的骨折复位难度明显增加。

首先是牵引,牵引后活动一下肘关节。患肢屈肘30—45度,术者左手捏住内外踝顺势牵引,右手握持手腕部,作肘关节被动活动。手法复位的第一步是要纠正旋转和侧方移位,将骨折形态转变成单纯的向后移位。说起牵引,只是摆正位置纠正旋转,而不是握住患肢手腕部的伸肘位大力牵引,如此可能形成绞锁造成副损伤。

在手法复位前后或复位过程中,检查患肢远端神经血管是否损伤非常重要。拇指翘起手指张开捏一下,手腕部动脉搏动末梢血运是否正常,心中有数撑控自如。

术者右手握持患肢前臂远端,左手拇指顶住肘后向后移位的骨折远端,其余手指置于上臂下段骨折近端前方,右手提牵屈肘,左手拇指将骨折远端向前推挤,其余手指在骨折近端形成力的支点和阻抗,在提牵、屈肘、推挤和阻抗等联合手法作用下,复位向后移位的骨折远端。

“推一下,就把前后移位复位好了,现在的位置,你看畸形已经消失了。我在牵的时候,就已经把旋转控制好了”。刘胜老师在给弟子们讲解正骨心法。

骨折复位后,检查一下前后位置,你看后面平了,侧方正了,骨折得到了复位。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后屈肘90—度位把持是相对稳定的。

复位后,可以令患者作主动的肘关节屈伸或前臂的旋转运动,主动运动的前提是术者左手对骨折部位的可靠把持,以及右手对患肢远端的保护把控。骨折部位虽然是在肘部,但骨折毕竟是在肱骨髁上而非肘关节内,只要骨折复位满意把持到位,肘关节的活动功能便能即刻得到恢复。

手摸心会,在骨折秒复成功后,往往还可能存在轻度的移位,如轻微的旋转和侧方移位,这时大多需要进行一下微调,虽然有的骨折移位是在骨折的功能复位的充许范围,或者有强调勿反复多次复位,但非暴力手法的微调是必要的。

石膏固定,由于重力的作用,上臂的前方绷带緾绕可能紧了一点,需要剪开重新环绕绷带。中间要留条小缝,一个手指头能塞进去就可以了。骨折的保守治疗,最能考量一个医生在细节上的思维和处理能力,常言细节决定成败。

“前面都是空的,两边可以适当的加点力靠着。后面是空的,后面背侧石膏托在上面”。石膏的固定与塑形,即保证了骨折固定的可靠性,又预留了肢体可能继续肿胀的空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骨伤夜话”只是本人的学习体会,不代表正骨导师的观点,请各自参悟。上面的10幅操作图片不是视频,而是从视频中剪辑制作的动图,因10秒的限制,大多有加速处理,视觉效果比视频差了许多,但能突出重点说明问题,建议您作重观赏正骨视频作品。您的交流可以在“写留言”中体现,您的认可与喜欢可以点赞分享......

医生也是艺术家

在盘挪拿捏中完成作品

游大夫工作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anxiufang.com/zcsby/6709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