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腕部损伤腕关节损伤出现的概率比较高。同其他运动项目相比,羽毛球对运动者手腕部位的快速屈伸有很高要求,尤其是在完成击打动作、扣杀动作、挑球和推球等动作时都需要手腕部位配合,完成最大强度的外展动作以及前伸动作,这就要求运动员的手腕能够十分灵活地转动。另外,在连续击打过程中,还需要运动员不断变换动作,尤其是运动员需要根据技术动作不断做出不同程度的内旋、外旋、屈伸动作等。当运动者在做这些动作时,腕关节部位的三角纤维腕软骨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另外,由于击球和接球导致球拍对手的反作用力或者摔倒(扑倒救球)手撑地时的传达暴力使舟骨损伤,都会引起手腕在运动中出现损伤。
1.2肘部损伤肘关节损伤主要是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由于羽毛球运动经常反复伸屈腕关节,尤其是羽毛球运动者在抽球(尤其是被动抽球)以及反手击球(高球、杀球、吊球)时都要用力伸腕,同时又需要做前臂旋前、旋后的动作。又由于网球、羽毛球在迎接球时需要固定拍面,这就使得前臂肌肉保持一定的紧张度(特别是在击球一瞬间达到极致),肌肉高度紧张迫使关节锁定(灵活性降低),此时肘关节与来球的较大冲击力相对抗,如此往复,因伸肌群反复收缩或受到牵拉,引起伸腕肌群以及滑囊或关节囊等慢性损伤。其症状初期只感到肘关节部酸胀和轻微疼痛,或在发力伸腕与前臂用力旋前、旋后时出现局部疼痛,病情发展时,肱骨外上髁部发生持续性疼痛,疼痛可向前臂外侧辐射,侧手的力量减弱,持物不牢,反手击球时,肘外侧疼痛尤为显著。
1.3肩部损伤羽毛球运动中准备活动不充分时,击打高远球、扣杀球等鞭打动作很容易导致肩关节拉伤、肩袖拉伤和肩周炎等。羽毛球运动中每一次击上手球都要“转肩抬肘”,由于从自然持拍放于体侧到急性转动肩膀抬起手肘呈准备击球姿势,这一过程要求运动者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运动中肩关节反复旋转或超常范围活动,会引起肩袖和滑囊牵扯、挤压、摩擦。所以,无论是羽毛球初学者还是长期从事羽毛球运动的爱好者,在不激活肩关节的情况下运动一定时间,运动结束后肩部必定会出现不适感。我们可以自行检验,具体办法:持拍手在肩关节外展上举时,正常者无疼痛。如果外展60°内不痛,60°~°的弧度内出现疼痛,超过°疼痛缓解或消失,上臂从上举位沿原路放下时,又在°~60°之间出现疼痛则为阳性,即出现“痛弧”,提示有肩袖损伤。多数运动者有一次或多次受伤史,部分患者由劳损导致。伤后肩部疼痛,时而向上臂或颈部迁移,时而夜间疼痛加剧。肩关节活动受限,上臂外展或伴随内旋、外旋时疼痛加重。
1.4腰椎部损伤腰椎部的损伤是羽毛球运动中最普遍和最常见的损伤。因为,在羽毛球运动和训练中,由于羽毛球经拍面反弹后飞行轨迹的不确定性,使接球者需要借助腰部力量使身体躯干靠近球的落点或球飞行轨迹的截击点。无论弯腰、后仰、左侧屈、右侧屈,还是站立提腿、下蹲、起身站立,都能感到腰部在活动和发力。在这一反复以及长时间地对击过程中,特别是羽毛球初学者,掌握不好移动步伐和发力方式,极易出现腰肌扭伤。腰肌扭伤又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臀肌筋膜炎等,实为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腰椎峡部裂是羽毛球运动员职业生涯中常见的一种损伤。羽毛球运动员腰椎峡部裂与运动者的竞技特征有密切关系。一旦球员被诊断为腰椎峡部裂会严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上腰椎部L4节的屈曲、伸展和旋转角度分别为12.70°、4.80°、3.71°,与正常腰椎模型平均值10.40°、3.70°、2.78°显示出显著差异。在日常训练中,一旦运动员背部疼痛、背部僵硬或腰部疼痛,应立即停训并治疗。建议羽毛球运动员在日常训练或对抗中,应适当加强背部肌肉和腹部肌肉训练,以增强腰部、腹部和脊柱的稳定能力。同时应加强腰腹部的灵活性和灵活性训练,进一步提高训练方案的通过性和综合性,在减轻运动员损伤的同时,可有效避免和预防腰椎部损伤的发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