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医学
标/准/化
规/模/化
FSN
浮针医学
科/学/化
国/际/化
上工少涉诚朴勤仁
浮针医学纲要
基于基础医学的现代针灸
jianjiaxiaji
肩胛下肌
浮针知识你知道
关于肩胛下肌
肩胛下肌作为肩袖肌群中强大的一组肌肉,在肩关节的日常活动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损伤却往往被忽视。肩胛下肌损伤,不仅会造成肩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在临床中我们发现,肩胛下肌与上肢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有一定关系,并且部分患者会呈现出“定时发作”的特征,如腕管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表现为夜间阵发性手麻、晨起手麻,腱鞘炎患者晨起手指僵硬疼痛等,在浮针常规治疗的同时,针对肩胛下肌进行治疗,疗效似乎更佳,现报告如下。
病例1
FSNmedicine
患者李某,女,58岁,退休,-5-26初诊
主诉:右手拇指、食指、中指阵发性麻木3月余。
现病史:患者约3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右手拇指、食指、中指阵发性麻木,多在夜间及晨起发作,活动手部后自行缓解,未予系统诊治。
既往糖尿病病史10年,口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治疗。
辅助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6.6%,餐后血糖:5.9mmol/l(本院-5-27)。
患肌检查:前臂屈肌、胸小肌、斜角肌、肩胛下肌。
考虑诊断:1.腕管综合征?;2.颈椎病?;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治疗思路:根据临床表现,考虑患者为腕管综合征的可能性较大,浮针治疗主要通过缓解局部肌肉的紧张痉挛状态,改善肌肉功能,解除对神经的卡压,从而改善症状。
治疗经过:该患者总共用浮针治疗3次,至出院时,手指麻木已消失。
-5-26首诊,浮针处理相应患肌,由于患者的手指麻木感觉只有在夜间或者晨起时发作,嘱减少手机使用时间,观察疗效。
-5-27,二诊,患者诉晨起后手指无明显麻木感觉,继续浮针治疗一次。
-6-3,三诊,患者诉晨起后手指轻微麻木感,继续浮针治疗一次,出院时回访手指麻木已消失。
-9-26电话回访,患者表示拇指无麻木感,食指和中指有轻微酸胀感觉,因个人原因不能继续浮针治疗。
病例2
患者张某,女,58岁,手工业者,-8-20初诊
主诉:左手拇指疼痛、活动受限5月余。
现病史:患者约5月前劳累后出现左手拇指疼痛、活动受限,尤其在晨起严重,日间劳累疼痛明显,由于工作原因,未予系统诊治。
既往体健。
辅助检查:暂缺。
考虑诊断:
1腱鞘炎?
2.骨关节炎?
患肌检查:前臂屈肌、前臂伸肌、胸小肌、胸大肌、斜角肌、肩胛下肌。
治疗思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考虑为腱鞘炎的可能性较大,浮针治疗主要通过缓解局部肌肉的紧张痉挛状态,改善肌肉功能,从而改善症状。
治疗经过:该患者总共用浮针治疗4次,浮针治疗频率为每周1次。
-8-20首诊,浮针处理相应患肌,治疗结束后,局部疼痛明显减轻,拇指活动时无明显疼痛,局部仍有压痛。
-8-27,二诊,患者诉治疗后晨起后手指疼痛明显缓解,继续浮针治疗一次。
-9-3,三诊,患者诉左手症状较前明显减轻,表示右手中指亦有晨起后疼痛,活动受限,要求进行治疗,继续浮针治疗一次,治疗思路同前。
-9-10,四诊,患者表示上次治疗后,右手中指晨起后疼痛明显缓解,继前治疗。
-9-27电话随访,双手无晨起疼痛僵硬,劳累后有疼痛,告知本病的发病与其日常工作有极大的关系,在不改变工作方式的前提下,难以做到根除。
FusSubcutaneousNeedling
讨论
局限性肢体麻木是浮针的优势病种,《浮针医学纲要》对本病的论述如下:
普遍认为,肢体麻木主要是由于颈腰椎压迫神经、糖尿病等原因引起。但部分患者表现为单侧上肢或下肢麻木,可伴有肢体酸胀、乏力,多于夜间睡眠时发作,甚至麻醒,主要病因并非颈腰椎压迫神经,而是由于患肌(如胸部、前臂、臀部或者小腿肌肉)紧张痉挛,引起走行于肌肉或肌肉旁的神经支受到压迫,从而出现麻木。
浮针治疗本病主要在麻木区域的近端寻找患肌,缓解其紧张痉挛状态,即可收到良好效果。
《浮针医学纲要》对肩胛下肌论述如下:肩胛下肌出现问题可表现为肩痛。··········肩胛下肌成为患肌还会影响到上肢肌肉,出现上肢酸痛、手腕部疼痛,以腕背部为甚。肩关节长时间的内收、内旋还会出现假性胸廓出口综合征,如硬瘫、上肢骨折后长时间内收、内旋位。临床表现为胸廓出口综合征合并滑膜炎、腱鞘炎等症状。
个人体会:手部麻木几乎是每个浮针人都会遇到的病症,大部分都会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病的治疗似乎难度不大,部分病例使用浮针处理局部患肌(如前臂屈肌),当场即可取得显著疗效,往往令患者啧啧称赞;但同时我们发现,部分病例也存在“疗效来的快、去的也快”的现象,症状反复严重,初学浮针遇到这种情况,不仅影响患者对浮针的认可度,更会影响医者对浮针的信心。浮针治疗上肢局部麻木的思路,包括手麻与前臂屈肌、前臂伸肌、胸小肌、斜角肌等肌肉的关系,以及如何鉴别胸小肌、斜角肌引起的麻木,在此不再赘述,浮针大世界中有许多高论。
至于肩胛下肌如何引起手部麻木,《浮针医学纲要》未讲明其中原理,本人曾久久难以理解,早在年向刘德龙师兄的请教,亦未能释怀。现分享当时聊天记录: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现在回头看这个病例,有些问题似乎不难理解:
从浮针五部曲角度,结合解剖学知识,我们就不难理解肩胛下肌在治疗局限性上肢麻木、手腕疼痛中重要地位,也有助于初学者的建立更加清晰、全面的浮针治疗局限性上肢麻木的思路。
浮针五部曲:即远程轰炸,主动肌,协同肌及拮抗肌、远端协同肌、生化检查。
肩胛下肌作为肩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肩袖肌群中最强大的肌肉,对肩关节发挥着动力性稳定作用。肩胛下肌的主要功能是使肩关节内旋,并辅助肩关节内收、前屈和外展。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肩部、上肢需要完成大量重复性动作,肩关节前屈、内旋状态是上肢最常用的功能位,长期的不良姿势,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损伤,不仅会导致前臂、上肢的肌肉紧张痉挛成为患肌,对神经造成卡压,出现上述诸多症状,更会影响到肩胛下肌、胸大肌、胸小肌甚至背阔肌等肩部内旋肌群,出现紧张挛缩,影响肩关节的功能,而肩关节的稳定,势必会影响整个上肢精细动作的完成。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治疗腕管综合征,如果只处理前臂局部患肌,极易出现病情反复,疗效欠佳。依照浮针五部曲,前臂屈肌群是腕关节屈曲的主动肌,从功能解剖的角度考虑,肩胛下肌是强有力的肩关节内旋肌,手工业者的前臂、手腕的诸多动作,都是建立在肩关节内旋、内收的基础上,因此可以看作是前臂屈肌群的远端协同肌,就不难理解,《浮针医学纲要》中记载,为什么肩胛下肌成为患肌会导致上肢、腕部的诸多问题。
那么肩胛下肌究竟是如何导致手麻的呢?要明白这个问题,需要再复习一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
胸廓出口是指锁骨和第1肋骨之间,锁骨上窝至腋窝之间的区域,包含了3个可能受到压迫的重要结构: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压迫可发生在胸廓出口上的3个不同区域:斜角肌三角间隙、肋锁间隙、胸小肌后间隙。
斜角肌三角间隙由前方前斜角肌、后方中斜角肌和底部第1肋骨构成,它包含了臂丛的上、中、下干和锁骨下动脉。该间隙是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最常见的压迫部位。
肋锁间隙由前方的锁骨、锁骨下肌、肋喙韧带,后方的第1肋骨和前、中斜角肌,侧方的肩胛骨构成,它包含了臂丛的各个股、锁骨下动脉和静脉。
胸小肌后间隙位于喙突下方,它前方为胸小肌,后方为肩胛下肌,底部为第2~4肋骨,该间隙包含了臂丛的各个束、腋动脉和静脉。
至此,我们终于明白,肩胛下肌与上肢麻木有何关系。
作者简介
医院针灸推拿科
济南市天桥区无影山中路11号
李虎
编辑:董怡廷
找世界各地的浮针达人?到浮针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