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给钱就打每一个霸凌者几乎都来自这

“霸凌者”,一个听上去就让人愤怒的称谓,一个看上去就令人不悦的词汇,这些年却极其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在校园暴力隔三差五就被曝光的时代里,很多家长都把心思放在了琢磨如何让孩子避开校园欺凌的事情上,但却极少有父母反思如何才能避免自己的孩子成为令人唾弃的霸凌者。12月16日,江苏淮安一段涟水县一中学13岁男孩,遭到该校多名男生殴打的视频引起了全网热议。视频一位霸凌者连续多次踢踹倒在地上的男孩儿,并双脚跳起来重踩其腹部,致其痛苦大哭。据了解,事件的起因系被打男孩儿没有向施暴者缴纳保护费而致。目前,被打男孩儿因左肺下叶挫伤,医院接受治疗,几名施暴者也已停课回家等待处理。多好的光阴,霸凌者不好好利用起来专心学习,却拉帮结派欺负同学,着实令人愤怒。究竟是怎样的家庭,才容易养出可恨的霸凌者?我想,以下几种家庭应该格外小心了——(1)舍不得让孩子吃一丁点亏的家庭。邻居家的儿子还未上幼儿园时,其母亲就开始担忧孩子上幼儿园被人欺负怎么办?后来她想到了一个自认为极其科学的方法——不断给儿子洗脑:“别人不惹你,你不惹别人;别人若惹你,必十倍偿还。”每天早上遇到她送孩子上学,从刚进电梯到学校门口的这一段距离,她一直在给孩子强调“不惹事也别怕事”的概念。刚开始的第一周,孩子很听话,把妈妈的叮嘱都牢记在心里,也未和任何一个同学发生矛盾和冲突。但从第二周开始,孩子便开启了打遍全班无敌手的冲动模式。当同学排队洗手时,不小心踩了她儿子一脚,虽然对方及时道歉了,但他儿子依然认为对方欺负了自己,遂捏紧拳头朝对方的脸上打去;当同学一起做游戏时,别人无意之间碰到了她儿子的手肘,但他儿子却不依不饶,揪着同学的头发久久不肯放手;当同学们一起画画时,老师帮助旁边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完成作品,她儿子觉得对方夺走了老师的宠爱,冲上前便一泡口水吐到同学脸上……为什么要怂恿孩子打回去?一方面家长认为这是孩子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家长也认为与其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被欺凌的对象,还不如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所向无敌的霸凌者。曦曦妈一直比较坚信这样一句话:“孩子的问题,本质上都是家长的问题。”是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张白纸,至于后来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其实都跟父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点也不肯让孩子吃亏的家庭,其孩子往往是嚣张跋扈的。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只能依靠暴力来解决,一旦“打回去”三个字深深刻在孩子心中以后,孩子成为霸凌者的几率自然也就提升了很多。我们常说吃亏是福,家长又何必把孩子教成一幅蛮横的样子呢?教会孩子与同学和睦相处不好吗?(2)父母失职、老人溺爱的家庭。我们家有个远房亲戚,孩子的妈妈在怀上二胎之后,便与孩子的爸爸一起搬到镇上住了,而五岁的大儿子便跟着爷爷奶奶住在老家。父母对于大儿子的学习也好,生活也罢通通不管,就连学费和零花钱也完全是爷爷奶奶在承担。一方面,爸爸妈妈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二胎身上;另一方面,爷爷奶奶总是给大孙子灌输“你的爸爸妈妈净喜欢弟弟,还是爷爷奶奶最爱你’,于是乎各种行为上的溺爱和金钱上的满足,使得孩子染上了一身臭毛病。由于得不到父母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再加上爷爷奶奶无底线地溺爱,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校霸。今天想打这个男生,明天想欺负那个女生,弄得老师头疼、学生后怕。孩子初二未读完就辍学了,之后的这十多年,每到一个新的公司,都会跟别人打架斗殴,甚至前几年还因为聚众斗殴被判刑了。我们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果在孩子小时候其父母没有肩负自己的教育责任,没有给予孩子陪伴和正确的引导,那么孩子成为霸凌者的频率也就会高很多。老人最多只能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对孩子的思想、性格的培养还得靠父母,只有我们肩负自己的责任,强化家庭功能,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3)具有暴力倾向的家庭。“作业都没写完怎么就去玩了?”母亲一句质问之后,随手就给孩子两耳光;“握笔姿势是你这样的吗?”父亲话音还未落,脚就已经踢到孩子身上了;“坐姿是怎样的?眼睛不想要了是不是?”孩子还没完全反应过来,妈妈的敲打就已经落到孩子身上了;“考试成绩怎么又下降了!”还没等孩子开口,爸爸的拳头就朝孩子背上踹过去了……对孩子暴力相向,成为很多父母比较信奉的一种有效管理方式之一。父母的暴力,或许在一时之间确实能够成为有效制止孩子错误行为的方法,但其实这个做法带来的后续影响对孩子却是极其深远的。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一个具有家庭暴力的家庭,其子女对动手动脚的认知必定也是习以为常的。当父母情绪失控之时,如果把愤怒发泄到了孩子身上,那么当孩子愤怒之时,他也会把自己的愤怒发泄到小伙伴或者同学身上。李玫瑾教授在《幽微的人性》一书中谈到:这些施暴者的家庭教育一定有着严重的缺陷。我们不要简单地认为这只是一个社会现象,实际上孩子走到这一步,在青春期能这样去羞辱别人,他的家庭教育一定是有严重的缺陷的。————————您认为施暴者来自怎样的家庭?扪心问问自己,您是否给孩子营造了以上三种家庭环境?欢迎说出您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探讨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anxiufang.com/zlff/67108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