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转手促进肩袖损伤的康复

“正是这种太极特有的微运动模式,才最高效的促进了微循环,对肩袖损伤康复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肩袖是一组肌腱的统称,这些肌腱包绕在肱骨头周围。

我们的肩膀,之所以能够灵活地进行旋转、抬高、放低等动作,都是因为有肩袖这组肌肉群,所以肩袖又被称为“旋转袖”。正因为“旋转”这一重要功能所在,如果肩袖发生损伤,各种胳膊动作都会受到限制。

青年患者绝大多数伴有严重外伤史,中年患者多因肩袖随年龄增长发生退行性变后上肢外展或骤然内收而破裂。

磁共振检查普及后,临床研究发现,60岁以上由于肩痛就诊的老人中,实际有60%是由肩袖损伤或撕裂引起的肩关节疼痛,只有15%左右是由肩周炎导致的,肩袖损伤的发病率远高于肩周炎,不及时治疗或进行错误治疗,都会导致疾病加重、为后续的手术治疗增加难度。

本人酷爱运动,年轻时曾拉伤右侧肩袖,十多年未愈且日渐严重。期间也看过中西医,各种说法,也没有什么效果。随老师习练太极拳后仅月余,惊奇的发现,伤痛明显减轻,如今已经恢复与常人无异。

由于肩部伤痛,开始练习时大动作几乎无法完成,我只能在小缠丝(太极转手)一法上开始练起,为避免枯燥还自创了适合自己的很多练法,不想却让我对此技法掌握的最为熟练,收之桑榆!而且也可以最清楚的知道,是这个技法对肩袖的恢复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此把此技法的练习方法登出,希望能够对同样受此伤痛的朋友有所助益。

太极转手法的动作很简单,身体立身中正,松肩双臂自然下垂,双手以肘为轴在身前划立圆,左右两个方向可以交替练习。

太极转手法的要点是:

1、手一定要是直的,以中指领劲,在身前划立圆;

2、转动小臂的时候,手臂尽量贴着身子;

3、手臂在上、下两个垂直方向时,手掌带动手臂进行水平方向的翻转,以右臂为例:向上转动时,掌心向自己,转到上方垂直位置水平翻转,掌心向外,然后向下转臂,转到下方垂直位置再水平翻转掌心向内,然后重复以上动作。

这个动作看上去只是转动了小臂,翻转了手掌,会对肩部有效果吗?

大家应该知道手臂上有上百块肌肉,每一个动作的完成其实都是大量相关肌肉、韧带协同作用的结果。肩袖损伤如果再去采用大臂运动的方式去活动,运动难以完成并且可能带来新的损伤。而采用这种太极转手,动作幅度小,对肩袖无压力,但是整个运动全是采用了一种绞拧的方式完成,尤其是为保持身前立圆的状态,整个肩部肌群全部参与了运动。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公认的骨骼肌收缩机制是肌丝滑行学说。该学说认为,肌纤维收缩并不是肌纤维中肌丝本身的缩短或卷曲,而是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运动的结果。这也在理论层面对肌肉绞拧运动模式的高效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正是这种太极特有的微运动模式,才最高效的促进了微循环,对肩袖损伤康复产生了至关重要的辅助!

训练时,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保证和提升练习效果:

1、面墙或橱门站立,与之间隔仅一拳距离,可以保证运动是在身前立圆;

2、练习熟练后,左手轻搭右手手腕,随其转动,并稍许给些阻力,训练效果更为明显,我称之为“左右互搏”。

太极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对人体结构力学和运动学的研究深入至极,可惜由于对现代先进医学认知的局限,在原理机制阐述方面存在一定的薄弱,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努力改善的,把传统太极理论与现代科学贯通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习练太极拳而获得健康,医院大门之外!

感谢曾经的伤,曾经失去,才知健康应该珍惜

感谢遇见老师,遇见太极,才遇见更好的自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anxiufang.com/zcsby/6710033.html